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,“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,期盼有更好的教育……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近年来,随着区域经济高速发展,外来人口不断增长,再加上生源高峰动态变化,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校教职工资源配置“富余”和“紧缺”并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。具体表现在:初高中人员富余,小学(幼儿园)人员紧缺;农村学校人员富余,城区学校人员紧缺;非核心学科教师富余,核心学科教师紧缺等等。体现在编制管理上,一是编制资源校际间分布不尽合理。一部分学校编制、人员富余,另一部分学校人员紧缺、编制不足,亟需增加编制。二是编制增幅需求较大和严控编制的矛盾突出。每年2~3所新建学校投入使用,需要相应核定一定数量的编制,编制增幅需求较大,同时又须“地方事业编制总额以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,五年内只减不增”,给编制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,……逐步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差距。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。如何既切实保障学校健康发展对编制的需求,同时又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增长,吴中区通过调研,创新管理,实行“总编控制、动态调整、小初衔接、立体交流”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具体做法是:
一是总编控制。以2012年底全区中小学教职工人数为基数,核定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总数为6229名,由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,按照班额、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,报编制部门备案。明确新设学校所需编制,在总编内调剂,确保编制总额以2012年统计数为基数只减不增。
二是动态调整。教育部门根据生源变化情况以及教育布局调整情况,每一至两年对各校人员编制作一次重新分配,并报编制部门备案,盘活存量,优化配置,尽可能使得各校教职工人员编制与需求相匹配。机构编制部门通过专项检查、编制核查、统计年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提升科学化、标准化水平。
三是小初衔接。针对同一片区内小学人员紧缺、初中人员富余的问题,将小学六年级作为初中预备班整体纳入初中管理,由初中老师和小学老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,盘活区域内人员编制。目前该项已在金庭镇、越溪街道等5个片区实施,共计65名初中教师任教小学六年级教学。接下来,拟进一步扩大小初衔接改革范围,今后三年将继续推进甪直镇、光福镇等4个片区实施小初衔接工作。
四是立体交流。为确保动态管理真正落到实处,同时又避免人员调动过于频繁,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师流动,构建立体化师资交流模式,既有同层次同类型学校师资交流,又有高中教师去初中或小学任教交流;既有普通教师层面的交流,又有校级领导、中层领导层面的交流。同时制定出台相关制度,激励教师参加交流,推进教师流动常态化。2013、2014年交流教师共计509人次。
通过创新管理,盘活了学校教职工编制,优化了资源配置,既满足了学校发展对编制的需求,又实现了以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只减不增目标,节约了编制资源,减少了财政支出;解决了生源高峰的动态变化与人员编制相对固定之间的矛盾,使编制与人员需求更匹配,更好地服务了学校发展;师资交流,促进了管理经验、教学理念、教学方法的交流,促进了教育发展。2013年11月3日,《光明日报》以《苏州市吴中区:以创新推动教育服务》为题,对吴中区盘活教师资源、实行立体交流、服务教育发展的做法进行了宣传介绍。中国江苏网、江苏教育新闻网、江苏教育、苏州教育等媒体随之也进行了相关报道。